|
|
亚洲象栖息地修复项目 | ||||||||||||||||||||||||||||||||||||||||||||||||||||||||
![]() |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勐养镇支龙村亚洲象食源地建设 ”项目 | ||||||||||||||||||||||||||||||||||||||||||||||||||||||||
![]() | ||||||||||||||||||||||||||||||||||||||||||||||||||||||||
![]() | ||||||||||||||||||||||||||||||||||||||||||||||||||||||||
1.背景西双版纳拥有中国唯一连片的热带雨林,也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雨林,是物种的基因库,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这片雨林,在上个世纪,曾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野生亚洲象仅存的生存家园。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被不断蚕食,亚洲象等雨林物种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为了保护雨林生态,给亚洲象等动物留下相应的生存空间,当地政府成立了保护区,并把保护区里的村寨逐步搬迁;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双版纳开始禁猎,收缴猎枪,不断加强对盗猎和盗伐行为的打击,为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和亚洲象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保护区的成立和禁猎的实施,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从上世纪末的170头左右,增长到今天的300头左右。 然而,由于保护区内原有村寨外迁,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山地民族传统的轮耕轮歇制度被突然切断,保护区内野生亚洲象的食物来源减少,存续了几千年的人象和谐共生关系被打破。 轮耕轮歇制度在西双版纳存在了数千年,少数民族在山地放火烧山,进行耕种,数年以后,土地肥力下降,村民就放弃这片土地,开辟另一片土地,被放弃的耕地,会自然生长出很多适合野生亚洲象等食草类动物喜食的植物,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西双版纳山地民族和野生亚洲象等动物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共处模式。 而保护区的村寨外迁后,原来的轮耕地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逐渐长成了密林,树木多了,但草本禾本科植物少了,大象等动物的食物反而少了。 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但食物来源减少,原有的栖息地承载力不足以支撑现有亚洲象的取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野生亚洲象不断走出保护区,进入村寨觅食,人象冲突越来越严重。 为了缓解人象冲突,既保护野生亚洲象,也保护村民人身财产不受影响,西双版纳在过去一些年,积极探索在保护区内或周边建设亚洲象食源地,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但人工种植的食物品种单一,示范点数量有限,远远不足以弥补亚洲象的需求。 因此,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与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联合,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计划在保护区内或周边村寨,选取因个别村寨为试点,把受野生亚洲象活动影响严重,村民或放弃耕种、或耕种后受损严重的土地,尝试适当恢复传统轮耕轮歇模式,让村民为大象管理“食堂”,一方面增加野生亚洲象食源地,一方面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交替的方式,为大象提供更丰富的食物种类。 通过这一项目,希望一方面增加保护区内村寨老百姓的收入,一方面逐步扩大规模,吸引亚洲象回迁保护区,缓解日益增长的人象矛盾。 目前,第一个试点确定为勐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支龙村。
2. 现状 支龙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曼飞龙村委会,属山区,距离村委会15.00公里,距离镇22.00公里, 国土面积1.85平方公里,海拔895.00米,年平均气温20.20℃,年降水量1675.6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等农作物。有耕地184.20亩,其中人均耕地1.10亩;有林地2613.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9户,有乡村人口177人,劳动力129人,现该村种植种植有:水田80亩,茶地250亩,咖啡120亩,橡胶4000亩,公益林825亩,人均年收入3000元。收入来源主要以橡胶、茶叶为主。 项目涉及农户7户,共有人口22人,每户年收入在20000元-60000元之间,详见表一:
表一 项目地农户人口及收入情况
项目涉及农户7户,共有人口22人,每户年收入在20000元-60000元之间。 支龙村周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河流众多,山谷纵横交错,属热带季节性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生长有千果榄仁、篦齿苏铁等多种保护植物,并有亚洲象、豹、蜂猴、灰叶猴等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 团包地(小地名)位于支龙村,东经101.139433°北纬22.32133161°,距支龙村小组直线距离1.5公里,有耕地面积334.09亩,为村民个人所有(详见表二),共涉及农户7户。群众历史在该区域种植玉米、山谷等农作物。近年来由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及活动范围扩大,此区域因此调整了种植结构,主要种植橡胶、咖啡、坚果等经济作物,但受野生动物损害依然严重,以致群众收益大幅减少,并对今后种植管理中的人身安全十分担忧。
表二 团包地耕种情况一览表
<td width="57" valign
| ||||||||||||||||||||||||||||||||||||||||||||||||||||||||
copy right@2022-2023 技术支持:杭州传善科技 |
备案号:滇ICP备14000876号-3 |
![]() |
copy right@2022 技术支持:杭州传善科技 | |